|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有些字有两个甚至多个读音,这些也都被收录在《新华字典》之中。然而在这众多汉字当中,有一个却与蒋介石有关。当年蒋介石念错了一个字,进而全国人都跟着他一起读错。甚至解放后在出版发行《新华字典》时,由于人们已经将这个字的读音读错了将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所以连《新华字典》也迁就了这一读音。要提及这个字,就不得不从黄埔军校的建立开始说起了。孙中山筹办黄埔军校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不停奔波。然而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武昌起义的新军,到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的军阀部队,他们没有一支是属于革命者的军队。对此孙中山先生曾痛心疾首的说道:“所用的军队,没有一种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但是形势如此混乱,这支军队又该如何组建呢?正在孙中山先生一筹莫展之际,他得知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孙中山先生对十月革命一直有所关注。他认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推翻腐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国情甚是符合。且俄国十月革命所遭受到的阻力,也远比中国要大的多。深入客观的分析十月革命成果后,孙中山先生得出结论,他们建立了一支拥有信仰的军队,这是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共一大会场(蜡像)有了这种基本认识,孙中山先生也不吝于主动接触苏维埃俄国,想向他们直接汲取经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革命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当时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发展阶段,若要实现救亡图存的革命目标,势必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长期为国家奔波的孙中山先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年12月,孙中山先生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马林参加中共一大后一直留在中国,发展共产国际的影响,同时为共产主义运动做一些工作。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这次会面中,马林向孙中山先生详细介绍了苏联的成功经验,同时向孙中山先生建议筹建一支革命军队,最好能建立一所革命军官学校,并承诺苏俄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孙中山先生对马林的建议格外重视,组建革命军队,筹建革命军校刻不容缓。然而此时的革命情形依旧并不乐观,直到1923年,孙中山先生才真正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组建完成,并从广州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途。而团长就是蒋介石。事实上从代表团成员中就可以看出国共合作的苗头,代表五人中,共产党员沈定一和张太雷赫然在列。一行人来到苏联后,受到了共产国际的高规格接待。他们也相继完成了参观苏联军校、军队等任务,并与共产国际确定了军事援助的诸多细节,可谓收获颇丰。国内的孙中山先生也在苏联人鲍罗廷的帮助下,开始在广州筹建一所新型的革命军政学校,专门为革命培养军事素质过硬的军官。这就是此后威名赫赫的黄埔军校。然而在黄埔军校筹备即将完成之际,对于第一任校长的人选,孙中山先生却迟迟未能决定。蒋介石成为黄埔校长早在蒋介石尚在苏联考察之时,1923年11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鲍罗廷作为苏联代表参会。鲍罗廷鲍罗廷在会上极力推荐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而他的理由则是:蒋介石是一位能信任且强有力的人物。但事实上,鲍罗廷此前根本从未见过蒋介石,他推荐蒋介石完全是苏联的意思。原来此时正在苏联访问的蒋介石,也已经争取到了苏联的好感。1923年12月,蒋介石返回国内。但他的第一站并不是到广州,而是到上海与曾经资助孙中山先生,有“革命圣人”之称的张静江协商。两人见面后蒋介石又迅速离开上海,却也没有去广州,而是回到老家溪口,过上了“引退”的悠闲日子。这就给孙中山先生、鲍罗廷等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惑。黄埔军校正在紧张筹备中,访问归来的蒋介石却迟迟不南下广州,这多少带有一些要挟的意味。1924年1月,鲍罗廷与共产党员谭平山有过一次谈话,而这次谈话似乎点明了蒋介石为何突然“引退”的原因。两人谈话围绕的核心,依然是黄埔军校校长人选问题。谭平山认为黄埔军校的相关职位确定已经刻不容缓,起初是想让蒋介石担任校长,但现在他们更希望孙中山先生能亲自担任校长职务,蒋介石可以担任副校长。这一点在1月24日孙中山先生给蒋介石的任命中也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任命他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而非校长。何应钦廖仲恺蒋介石和孙中山蒋介石得到任命后并无异样,虽然没有达到出任校长的目的,但这委员长的职位也算是一种重任。从1924年2月开始,蒋介石就为黄埔军校筹建事宜积极奔走,包括向苏联争取军械、筹建兵工厂等。但“校长”这一职务,蒋介石始终难以放下。就在黄埔军校筹建一切顺利之际,刚刚屡任不到一个月的蒋介石再次“引退”,跑到张静江在上海的公馆中躲清闲。于是孙中山先生、廖仲恺、邓演达、胡汉民、戴季陶等一大批国民党元老纷纷向蒋介石致电,希望他尽快回归岗位。但蒋介石对这些声音始终置若罔闻,能否成为黄埔军校校长,就在此一举。果然在多方压力之下,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5月2日,正式签署了“特任命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委任状。就这样没有参加过国民党一大,也不是中央执行委员的蒋介石,在自己特有的手腕和运作之下,成为了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念错一字却流传至今虽然坎坷不断,但黄埔军校还是成立了,这也显示出孙中山先生对黄埔军校的重视,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坚持。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演讲为了制约蒋介石的权利,孙中山先生另任命廖仲恺担任国民党驻校党代表。当时的国民党代表制度中明确规定,如果校长的命令文书,没有得到党代表的签字,则不能生效。1924年6月6日,黄埔军校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首批学员中包括正式录取生350名,备取生100名。孙中山先生对黄埔军校寄予厚望,正如他所说的:“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要创办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率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可让孙中山先生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座他辛辛苦苦创建的革命军校,日后会成为蒋介石培养亲信的“私产”。黄埔军校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就叫陆军军官学校,因为校址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地区,所以被冠以地名称为黄埔军校。此后在对学校的管理中,蒋介石的浙江奉化口音对“黄埔”二字的读音有些不太精准。但迫于他逐渐提升的政治地位,很多人也跟着他一起念,结果久而久之,“黄埔”二字就成了如今的读音。“埔”在最早的时候就是专门作为地名存在的一个字,取意水中的沙洲,读音最开始也并不是“pǔ”,而是读作“bù”。作为浙江人的蒋介石,对上海黄浦江自然十分了解,他在读“埔”字时,也有意无意的带入了思乡之情。再加上奉化口音,他读“黄埔”从来都读的是“黄埔(pǔ)”。而黄埔军校里的学员们,大多来自于全国各地,文化程度也是参差不齐,见校长这样读,自己自然也就跟着读。后续蒋介石的地位一步步提高,而且黄埔军校也已经打出威名,全国人民也就跟着一起读作“黄埔(pǔ)”。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同时也为了有一种标准的学习工具书,《新华字典》编纂工作迅速启动。在收录“埔”字时,考虑到当时的人们都将这个字读作“pǔ”,所以在原有“bù”的读音上,又加入了“pǔ”的读音,但意思都是一样。这一举动看似有所偏差,但其中却蕴含着一段过往,并非是刻意留下蒋介石的发音,而是为了记录黄埔军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黄埔军校是一所真正意义上新型的、开创中国革命军事教育先河的学校,在中国革命史上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升官发财请走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是黄埔军校开创之初的宗旨。孙中山先生等老一辈革命家呕心沥血创建的黄埔军校,其培养出的学员在平定陈炯明叛乱乃至后续的北伐中,用血肉之躯打出了黄埔的赫赫威名。从1924年到1929年,黄埔军校共培养出了一万三千余学员,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成为了国共两党军政体系中的重要将领。尤其对于国民党而言,“黄埔系”成为其中央军的骨干,是蒋介石赖以生存的军事根本。在后续的抗日战争中,黄埔系杜聿明、胡琏、黄百韬、王耀武、关麟征、谢晋元等人,接连成为对抗日寇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正面战场上的坚持抗战,让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屡屡受挫。同时,黄埔军校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早在黄埔军校成立时,周总理就成为其政治部主任,主管学校的政治工作,从而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验。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并没有对黄埔军校全盘否认。其政治部和党代表制度也被运用到后面的工农武装上来,“党指挥枪”的思想雏形便是来源于此。黄埔军校的教育模式,在此后的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中也得到了部分的继承和发展。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成立后,毛主席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在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将领中,同样有一大批人来源于黄埔军校。新中国十大元帅中,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五人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十大将军中,许光达、陈赓、罗瑞卿三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其他授衔将领中,有上将8人,中将9人,少将11人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如今黄埔军校已经在历史的波涛中逐渐远去,但纯粹质朴的黄埔精神却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