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说起黄埔军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时常出现在历史当中的,这个军校在当时可谓是非常有名,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众所周知,当时的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其对这个学校的影响非常大,他担任校长期间,曾经当众读错过一个字,由于他当时的影响力,所以即便读错了,也没有人去纠正他,时间一长,导致全国人民都跟他一起读错,最后干脆将错就错,就连《新华字典》都跟着改动了。那么,这个字到底是哪个字呢?为什么大家最后都选择将错就错?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蒋介石的影响力吗?“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在1924年时,孙中山先生在我党和苏联的共同帮助下,才在广州东郊的一个名为黄埔的地方,建立了一个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其实,鼎鼎有名的黄埔军校的命运,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也是注定不会寻常的。民国时期的黄埔军校前后换了很多地方,先从广州到武汉,然后又到南京,最后才到了成都,黄埔军校风风雨雨地经历了20多年的动荡,也见证了许多。其实,黄埔军校建立的初衷完全是孙中山先生的一次思想转变,他在经历了几次遭遇之后,很是赞同毛主席当时所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孙中山先生是学医出身的,他那时是在香港学医,最大的理想就是要治病救人,可当他亲眼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不堪后认为,这整个国家都“病”了。于是,心念国家的他便弃医从政,带领革命志士进行反清革命,但是他的手上并没有兵,他推翻清政府主要靠的是军阀队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清政府统治完全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但没过太久,就被袁世凯篡权,而袁世凯有这野心的原因就是他拥有北洋军,手里有兵就是有底气。后来,孙中山先生在宋教仁案之后,便计划率领革命派掀起一场“二次革命”,可就是因为手中没兵,根本无法抵抗,所以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先生当时十分气恼的说,如果他手里有兵,必定会亲自率领部队讨伐,而正是手中无兵的原因,导致孙中山先生流亡到了日本。1918年,孙中山先生发的广州非常国会,后被西南军阀操纵,孙先生的实权就此被剥夺,他无奈之下只能愤然地辞去大元帅之职,并发出通电:我国之大患,都不及你这些武人争雄重要。但因他手中无兵,所以这个通电在那些人眼里,也只不过是发发牢骚而已,根本无法改变不得不辞职的结果。1920年,陈炯明击败桂系军阀后,就邀请孙中山先生到广州担任大总统,但由于孙先生坚持北伐统一,而陈炯明主张自治,两人政见不合。后来陈炯明叛变,包围了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的住所。虽然最后孙先生与宋女士脱险逃到了广州洋面的永丰舰上,但是宋庆龄女士却因在逃亡过程中受到惊吓,不慎流产,此后也是无法再生育。孙中山先生虽然内心中悲愤交加,但是奈何手中无兵,根本无法进攻广州。所以,已经有过这几次遭遇的孙先生,此时才完全明白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则与我们的毛主席不谋而合,那就是“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因此,孙中山非常坚定的要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那建立军队又该从何做起呢?黄甫军校成立当孙先生铁了心要建立一支军队之后,就一直在想具体要怎么做,后来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与我党联合创办一个军校,于是他便与当时我党的高层领导取得了联系,并派出代表团去往苏联进行考察,他希望联俄联共,共同创办军校。而这军校的地址则是由孙中山先生亲自选取的,后来在1924年5月,孙先生就与我党创办起了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孙先生出任军校的总理,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担任党代表。因为这个军校的地址在广州的黄埔长洲岛上,所以又被人称为黄埔军校,“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句话完全表明出了这所军校的办学宗旨。其实,黄埔军校在创办前期,对于蒋介石校长职位的任命是有个小插曲的,起初孙中山先生是打算自己当校长的,但是由于特殊原因最后选择了蒋介石担任校长,而蒋介石担任校长,也是意味着他作为一个“边缘人物”开始走上了崛起之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第一次国共合作后,苏俄人鲍罗廷在我国国内的第一次大革命期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与孙中山先生最早在美国芝加哥见过面,算是老熟人了。在1923年时,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任命鲍罗廷为代表,去广州辅佐孙先生。到达广州的他看出了国民党党内有巨大的问题,很多党内的军官都是在混日子,根本就不是革命者,而且陈炯明就是个隐患。果然没过多久,陈炯明就发生叛变,这时鲍罗廷挺身而出,帮助了孙中山先生,最终陈炯明败退,孙中山先生就对鲍罗廷更加信任,对我党也是信任有加。而此时的蒋介石自称自己是孙中山的接班人,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孙中山先生最为倚重的人,所以孙先生也没有给过他什么重要的军职。那最后蒋介石又是如何改变了这一现状,最后又成为了有实权的人呢?1923年8月,因为当时陈炯明虎视眈眈,孙中山先生身边需要许崇智这样的大将,所以只能让身无重要军职的“闲人”蒋介石,作为孙中山先生的代表,去往苏俄考察访问。而蒋介石这样的人去苏俄,也绝不是单纯地去学习共产主义,他为自己制定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因为他知道孙中山先生很是重视苏俄,所以他要借此机会让孙先生更加重视自己;第二个目标,他作为一名军人,希望在这里能学习到先进的军事经验;第三个目标,他想给自己找个靠山,因为他在国内就是个无权无枪的人,而苏俄也许就是可以帮助他上位的力量。那时候列宁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接见蒋介石,所以苏俄政府其他的主要人物,蒋介石大都见过面了,斯大林对他的印象就不错,而鲍罗廷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对蒋介石的评价很高。但是这个评价里就透露出了苏俄想在广东革命政府中,培养一个可靠的“自己人”的想法,而没根没叶的蒋介石则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黄埔军校因学员闻名而蒋介石本人也是清楚苏俄人对自己的意图,所以他结束考察之后,立刻就回到了老家,没有去向孙先生复命,于是廖仲恺不停在催促他,鲍罗廷也是着急想见他,最后还是带他在上海炒股的大哥张静江告诉他,孙中山先生正在琢磨黄埔军校的校长人选,他这才回到广州复命。当时鲍罗廷在广州已经开始力挺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的校长,但是当时的孙中山先生是打算自己当校长,蒋介石顶多是个助手。所以在1924年1月,蒋介石筹备黄埔军校时,校长的人选还是没被确定,于是他在2月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同时斯大林也是默契地大幅度削减了对孙中山先生军事方面的援助。因此,在3月时,孙中山先生便派许崇智把蒋介石请回了广州,并任命其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与此同时斯大林突然地就把原先削减的军事援助全部补齐了。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应该知道了蒋介石再往后是如何“逆风翻盘”的了。当蒋介石来到黄埔军校任职的时候,在一次公开场合中,把黄埔军校中的“埔”念成了“pǔ”,其实这个字应该念为“bù”,不过当时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而且身处多事之秋,所以就没有深究这个“埔”的发音,所以这个叫法就在学校流传开来。后来,随着蒋介石的实权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广,就更没有人敢去纠正这个错误了。那这个“错误”的名字是如何被众多国人所接受的呢?我们已经清楚孙中山先生想要建立只属于自己军队的初心,就是为了革命,为了拯救那时还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而且黄埔军校门口的那副对联也能看出这一点。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学员在各地征战,他们在所处的抗日战场上,个个表现出色,甚至有的学员以身殉国,英雄事迹不断,这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所以人们都纷纷模仿黄埔军校师生的发音,并将其传播到了更加广泛的地区。因此,这个“错误”读音的名称就被大家熟知,一直流传至今,这也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个独特历史印记。由于黄埔军校那在段历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新华字典》就将“pǔ”作为了黄埔军校的专属读音,收入了字典当中。各位看到这里,如果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参考资料:网易新闻:蒋介石念错一个字,导致全中国人跟着读错,连新华字典都迁就他网易新闻:蒋介石念错一个字,导致全中国人跟着误读,连新华字典也错误至今百度百科:蒋介石念错一个字,导致全中国人跟着读差,连新华字典都迁就他 |
|